来源:《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 唐丽芳 丁浩然
作者简介:唐丽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丁浩然,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分中心博士生
提升教材质量是教材建设的核心任务。教材评价作为国家监控教材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材质量的有效机制。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中国特色、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教材体系,教材质量稳步提升。但教材评价体系建设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建立与完善教材管理机制,应以“评”促“建”,为教材体系建设提供有效的评价制度支撑。
一、精准定位教材评价的功能
(一)教材评价是检视与监测教材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手段
教材是培养国民素质的重要工具,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学本”,是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与依据。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人才发展的诉求往往要借助教材这一重要媒介实现。因此,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涉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新时代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即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培养目标必须系统充分地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所有学段、所有学科的教材中。因此,无论是面对国家“一标一本”的三科部编版统编教材,还是“一标多本”的其他学科教材,从国家教材管理的层面讲,必须要确保高质量的教材进入学校和课堂,而教材评价就是检视与监测教材质量的重要手段。作为教材价值判断的一个科学活动过程,教材评价通过科学的方法、全面的指标、专业的评价队伍,系统分析教材的思想性、目标性、内容性、可行性、物理性等特征,通过外部和内部的监测评估,诊断教材是否达到国家标准,判断教材落实国家人才培养目标的程度,检视教材能否达到出版、发行的基本要求,问责教材质量,为国家、地方和学校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的多版本教材甄别和遴选提供决策依据。
(二)教材评价是改进和提升教材质量的依据
教材评价一方面着眼于诊断与监测,淘汰不合格教材,把好教材质量的底线关口,绝不让不合格的教材进学校、入课堂。另一方面,其价值体现为促进教材质量的改进和提高。教材修订是高质量教材产生的必要环节,任何一套高质量教材都要经历复杂、漫长的几个周期的使用和修订过程。而教材评价恰恰为教材的修订和改进提供科学的、实证的数据。通过质化与量化的多样性监测方法和手段,搜集各种教材使用信息,了解教材的真实使用效果,揭示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使用诉求,用充分的证据检测教材是否达到使用的基本要求,并把证据及时反馈给教材编写者、出版发行单位,通过修订、改编、重编等方式,不断提高教材编写和出版的质量水平。同时,也可以发挥教材评价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其作为中介向学校、教师、学生传达编写者的编写理念与意图,提出教材使用建议,有利于提高教材的教学适切性。构建教材评价体系,能够推动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教材体系形成。
二、准确把握教材评价体系建设的关键点
教材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教材评价的价值观、目标、内容、方式方法、主体等多要素。在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下,原有的评价体系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如以知识观为核心的褊狭的评价观念,缺少一致、权威的评价标准,淡化教材的民族性、思想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等。准确把握教材评价体系建设的关键突破点,构建符合教育规律、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教材评价体系,是当前教材改革的重点。
(一)以“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目标为评价的根本指向
学生发展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人才培养目标是所有教材评价体系建立的逻辑起点,教材评价的实质就在于确定教材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新时代要超越知识本位,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增强教材评价体系建设的针对性。人才培养目标融入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程度决定了评价体系的科学化水平,也是教材评价机制能否有所突破和发生根本性变革的重要标杆。具体而言,就是要把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细化到教材评价指标中,建立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五育并举”为目标的教材评价体系。
对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时代性解读是教材评价体系建设的根本。当前,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带来的价值观冲突频繁上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凸显了新的时代意蕴,教育要以学生关键能力为主导,以广博的学科素养为支撑,致力于提高个体的道德水平、文化水平与实践创新水平,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要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践行“五育并举”方针,处理好各育之间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五育的整体教育功能。因此,教材评价体系设计必须以党的教育方针为目标,坚持全面的育人观,并将其贯穿教材评价的全过程,用全人的价值旨趣评价教材的编写理念、内容选择、体系编排、呈现方式等方面,从而促进教材评价观的根本转变和教材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以课程标准为评价的基本依据
教材评价是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对教材价值进行判断的活动。推进教材评价标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是提升教材评价质量和效率的必然要求。课程标准既是教材编写的根本依据。课程标准作为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规定了该学科的课程性质,确定了本门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通过清晰、可操作的课程目标、内容目标规定着学生应学习的内容和达到的学科素养程度。同时,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规定着教材编写以及教学和评价的基本要求。
可以说,课程标准所规定和体现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面对复杂情境时,综合运用本学科所学的知识、观念、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进一步解决了国家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之间的断裂问题,实现了国家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与学科课程目标的对接。因此,基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评价,要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核心的观测点,关注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其实质在于以教材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为导向,与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和学业水平的预设性相吻合,在坚持教材评价的学科属性与素养属性相结合中,把学段的课程标准与学业质量标准融入教材评价标准之中,有力推动教材评价体系建设。
(三)科学设定教材评价核心观测指标
科学的评价内容和指标体系的建立是教材审查、出版、发行、选用教材的现实诉求,同时也是科学诊断教材质量的迫切需要。而核心观测点则是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要素。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教材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三条原则,即体现教材建设的意识形态属性,体现教材最基本的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功能,体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属性,凸显教材在教与学活动中的功能与价值。基于此,确定如下教材评价体系的核心观测指标维度。
首先,思想性指标。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全国教育大会提出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了教育不仅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同时要关注人才培养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关注人的社会价值。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教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材建设的核心任务,发挥教材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因此,教材评价的首要观测点就是思想性指标,其核心指向就是监测大中小学教材能否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与实践成果,能否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监测教材是否有效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从而发挥教材塑造国民精神的重要作用。
其次,知识能力指标。知识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积累的成果,是人类社会延续和发展的基础。知识素养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人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创新创业、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石。作为人类传播文化知识、培养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教材必须系统反映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因此,教材评价要把知识能力作为评价的核心指标,系统监测大中小学教材是否能充分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的科学性、时代性、前沿性,为培养具有扎实知识、前瞻思维、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再次,文化传承指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文化传承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根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构筑了弘扬“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作为立德树人重要载体的教材,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华民族风格,充分体现课程的文化传承功能。要把文化传承作为教材评价的重要指标,系统监测大中小学教材能否有效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融入教材,使教材成为培养国民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力的重要载体。
另外,教学适切性指标。教材的适切性,是指教材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指导性价值。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工具,教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能够让教师很好地教,学生很好地学,教师才能通过教学将教材的理念真正得以落实,实现文本课程向运作课程、体验课程的转化。因此,要把教学适切性作为教材评价的重要指标,考虑教材满足价值主体的需求程度,关注教材对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指导性价值,关注教学方法的引领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要系统监测教材适应教学的状况,如教材组织结构、教材情境设计等,从而有效凸显教材在教学改革中的媒介作用,全面提升教材在教学中的育人育才功能。
三、科学谋划教材评价体系建设的策略
(一)厘清教材评价主体的责权关系,完善教材评价组织体系
加强教材的规范管理是保障教材高质量建设的制度前提。教材评价作为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需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法规政策,助推教材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因此,需要进一步厘清国家、地方和社会在教材评价管理中的主体角色与责权关系。一要明确国家在教材评价中的宏观调控职能。国家层面的教材评价机构主要负责宏观的、间接的管理,包括宏观政策的制定、评价机构资格认可、教材评估行业管理组织的建立、教材评价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的制定等。二要完善地方在教材评价中的协调职能。地方层面的教材评价机构主要负责地方教材评价标准的制定,指导各自管辖范围内的教材评价工作,对参与教材评价的专业机构提出原则性要求等。同时,还要依照法规要求对下一级政府工作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和评估,保证教材相关的政策法规得到贯彻和落实。三要发挥教材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职能。明确第三方评估主体在评估教材绩效中的资格、评价程序,厘清其与政府、学校等相关主体的关系,明晰评估所涉及的具体流程、评估标准与方法,凸显教材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专业化力量。
(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材评价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境遇中,要提高教材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就必须在教材评价方法和技术上下功夫。教材评价方法与手段的创新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大数据技术推进教材评价方法体系创新是新时代教材评价方法与手段变革的突破点。一要完善三级教材大数据采集的组织机构,实现国家规划设计、省级系统协调、县市级操作执行的教材评价数据采集的网络化管理,为教材评价信息的采集与分析提供组织保障。二要强化大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大数据平台以量化的数据与测量为基础,具有客观化、标准化和精确化等鲜明特征,已成为收集教材评价信息的重要手段。三要建立专业化的教材评价队伍。教材评价信息的搜集,就是评价者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全面地和准确地搜集评价信息的过程。因此,建立专业化的教材评价信息的采集、整理与分析团队是教材评价数据科学性、真实性、有效性的人力保障。
(三)建立教材信息反馈系统,推进教材评价体系的高效运行
教材评价的主要功能是为了修订和改进教材,提升教材质量。而要实现这一功能就必须把教材评价的结果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决策者、被评单位和教材编写者,推动教材决策、教材改进效率的提高。建立完善的教材信息反馈系统,一要建立良好的教材评价结果反馈制度。要及时地将评价结果及其相应的改进建议上报给委托机构,作为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进行教材决策的依据,为大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审定和选用提供参考和指导。二要将教材质量评价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保证社会公众对教材质量的知晓、知情、知理权,发挥社会公众对教材建设的监督作用。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5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实践探索”(课题批准号:BHA150083)的研究成果。]
- 上一篇:教师教材理解范式的深度变革
- 下一篇:推进教材制度创新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