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万计划”背景下高等院校本科课程 “金课”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日期:2024-03-13  发布人:评估工作专题网  浏览量:71

作者:邱雅  刘沛泽  丁洁     来源:人人文库网

      【摘要】“双万计划”背景下,一流专业强力支撑一流本科教育,而课程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课程含金量,淘汰“水课”,建设“金课”,是目前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加快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的重点。文章对高校培养计划内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探索各类课程打造“金课”的改革路径,指导高校开展“金课”建设,引导专业教师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课程改革创新。

      【关键词】“双万计划”  本科课程  “金课”

       课程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是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最基本单元。课程支撑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直接影响着学生培养的质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课程虽然是教育 的微观问题,却是关乎宏观的战略大问题,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立德树人成效’这一人才培养根本标准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也是当前中国大学带有普遍意义的短板、瓶颈和关键所在。”[1]

       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升本科教学质量,2018年以来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2018年8月,教育部发布《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明确提出全面整顿教育教学秩序,要求各高校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决定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推动新工科、新 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9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经过三年左右时间,建成万门左右国家级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实现管理严起来、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效果实起来[2]

       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强力支撑本科教育,而课程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的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一流本科专业的建设离不开一流本科课程。提升高校课程含金量,把“水课”变成“金课”,是当前推进教学改革、加快一流本科建设的重点。

       在“双万计划”背景下,本科课程面临新的挑战,高校如何开展”双万计划”,如何建设一流本科课程,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金课”,是迫切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对高校培养计划内主要的四大类课程的特点进行分析,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探索各类课程打造“金课”的有效改革路径,指导高校开展“金课”建设,引导教师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推进高 校课程改革创新,更好地服务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

    一、公共基础课: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因材施教

       公共基础课程,开展“金课”建设的改革思路要结合本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公共基础课一般指数学、物理、化学和英语等课程,这些课程作为本科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环节,量大面广,教学服务面向全校学生,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科专业基础 能力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提高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打造一流的公共基础“金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公共基础课进行改革。

        (一)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设置需要考虑不同学生在基础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对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可以根据学生入校时候的水平,开展分级教学,对低级别学生增加教学学时,为高级别学生设计高层次的课程,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全面的个性化设计,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二)依托教学团队和课题组,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定期交流,选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有效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班授课”以主讲教师为中心,专注基础理论教学,面向全校招募课程主讲教师,择优上岗,由主讲教师设计方案并承担大班主要的教学工作。课程主讲教师、青年教 师和其他教师负责“小班研讨”,以学生为中心,引入在线 教育等新技术,开展讨论和交流,解决学生的疑惑,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规范课程考核,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从结果考核和单一考核转变成过程考核和多元考核,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注重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提高考试评价的区分度和增加考核的挑战性。

    二、专业必修课:整合内容,强化育人

       在“双万计划”的背景下,一流专业发展离不开专业课程建设,  专业课程的结构与体系决定着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架构。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需要特别关注专业必修课程的建设,专业必修课程作为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承担着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任务,反映专业特点,体现专业特色,支撑专业发展[3]。为提升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质量,打造一流的专业必修“金课”,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专业必修课改革。

        (一)注重专业必修课程内涵建设,将价值引领等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进一步明确并落实到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各环节,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需要系统考虑各学科及各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体系设置,梳理专业必修课程关联度,整合课程,压缩学分,优化专业必修课程体系,改善课程内容设计,将课程中反复出现的内容进行合并,减少教学内容的交叉与重复。

        (三)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导向,及时调整与更新专业课程内容,加深课程深度和难度,提高课程挑战性,使专业必修课程体系更具科学性、先进性和创新性。

        (四)选用规范专业必修课程教材,加强专业必修课教材的管理与审查工作,选择使用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优质经典教材,注重编写专业必修课程教材,精心设计,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五)不断改革专业必修课程的教学方式,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内容有效结合起来,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三、专业选修课:交叉融合,高阶挑战

       专业选修课程是专业必修课的补充、拓展和提高,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专业选修课的教学内容选择面广,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从目前的研究发现,高校专业选修课没有发挥相应的教学功能,一些专业选修课存在课程设置随意、教学内容陈旧、课程数量偏少、跨学科交叉融合不够等问题,可供学生自主选修空间较小。

       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选修空间,提高专业选修课质量,打造一流的专业选修“金课”,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专业选修课改革。

        (一)拓宽学生课程选修空间,在培养方案中加大选修课的比例,进一步优化专业选修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结构,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学科前沿,充实完善教学资源,提升专业选修课课程难度和挑战度。

        (二)对接学科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跨院系合作组建多学科背景的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一批有层次、有深度的专业选修交叉课程,在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科交叉模块的学分要求。学生在学完本专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后,可以选择修读本专业选修课,也可以跨专业选修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选修空间。

    四、通识教育核心课:优质评选,引建并举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目前的研究发现,部分课程缺乏学术深度,没有达到预期教学效果,需要进一步优化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以及加强通识课程整体规划。如何提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质量,消灭“水课”,真正发挥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打造一流的通识教育核心“金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改革。

       (一)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提高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注重课程“质”“量”并举,通过严把入口关、完善评审程序,提升立项标准等措施,从源头上确保通识教育核心立项课程的质量。

        (二)组建跨院系教学团队,开展项目式课程教学实践,采用经典研读、案例研究、现场教学、小班研讨、小组学习合作等多种教学形式,探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学新模式。

        (三)鼓励教师加强在线课程建设,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国内外高校优质资源,进一步拓展通识课程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综上,高校应根据不同课程类型的具体特征,开展分类建设,  推进课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加深课程内涵建设,打造一批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公共基础“金课”、专业必修“金课”、专业选修“金课”和通识教育核心“金课”。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 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         [2]王丽荣,武鹤,孙绪杰.新时期地方本科院校一流专业课程建设标准研究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 (5) .

[3]王智超.我国高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现状分析[J].现代 教育科学,2018(8) .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