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冰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6月刊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是“金课”建设的中坚力量,承担着高校未来发展壮大之重任。在“金课”建设背景下如何站稳讲台,是其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将围绕“金课”标准,结合笔者执教的“无机化学”课程,提出一点建议,以期抛砖引玉。
一、基于知识的多重价值确定高阶思维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学习成果,教学目标的制订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是教师确定学习任务、选择教学策略、安排和组织学习活动以及实施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首次提出“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所谓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结合,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要实现课程的“高阶性”,需要教师认识到知识的多重价值,基于知识的多重价值确定高阶思维的教学目标。
要实现知识向能力和素养的转化和飞跃,关键是要认真分析科学知识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而言到底具有怎样的价值。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不可能全部学完,无机化学知识内容庞杂,教师没必要将全部知识都逐一教给学生。在一些被塞满了事实性知识的课堂中,学生记住的是一个又一个碎片化的知识点,这种过分注重知识积累的教学会加剧学生对于无机化学内容“多”“杂”“繁”的错误认识。以元素化学为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用途及制备等相关的事实性知识是有价值的,但是更重要的价值是其作为某些重要化学观念、重要学科思想和方法的载体。正如清华大学化学系宋心琦教授所说:化学教学能够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不是具体的化学专业知识,而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化学思想观念;不是诸如分类、实验、计算等特殊的方法和技能,而是影响他们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具有化学特点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鉴于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可以依据科学知识的价值分析模型(图1),从信息价值、应用价值、探究价值、认识价值和情意价值等方面对教学内容所承载的具体价值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充分挖掘知识的多重教育价值,避免单纯的知识传授。
例如,《胶体》一节的教学目标,除了认识胶体的本质特征及丁达尔现象、聚沉等性质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分散质微观粒径变化引起的宏观性质的差异,体会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丰富“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通过学生实验探究“基于控制分散质粒径大小实现溶液、浊液到胶体转化”的过程,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建立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进而能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认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另外,胶体的发现和发展是多个领域的科学家奋力探索的结果,其中蕴含了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惧权威的批判与创新精神,同时也体现了科学研究对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这正是科学知识情意价值的体现,是实施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
二、以探究式教学为抓手,落实“金课”建设的“创新性”标准
“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之创新性,是指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要实现这一点,开展有效的探究式教学是重要的途径之一。融入了研究元素的知识才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知识,融入了研究元素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和灵感的课堂。
探究教学活动的组织要以情境为依托,从真实情境中衍生出探究的问题,围绕核心问题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探究学习活动的重要思路是体现问题、假设、证据、推理、结论等过程,重视推断预测、设计验证、分析评价、概括关联等高阶思维活动的设计。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通过关键性活动的设计,落实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统一融合。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 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 为此,可以结合不同的知识内容特点引导学生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开放程度的实验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倾向,给予学生更多小组交流讨论、观点表达乃至争论进而修正及完善观点的机会,通过适时追问、证据反驳等方式及时点拨,使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得以充分外显,促进探究式教学的深入开展。例如,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含氧酸的酸性及氧化性的变化规律等内容教学中均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
但是,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探究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教学方法,并不完全等同于纯粹的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做好学生探究的组织者和帮助者角色,处理好“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避免放任自流。另外,实验是化学探究教学中获取证据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实验与探究之间的关系,把握探究教学的精髓。
三、基于真实情境开展项目化教学,落实课程的“挑战度”
“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中的“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这种挑战度体现在课程教学目的上,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真实问题的能力。为此,可以通过基于真实情境开展项目化教学的方式达到该目的。项目化学习的要素包括: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在情境中对问题展开探究;用项目化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各种工具和资源促进问题解决;最终产生可以公开发表的成果。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可以将相关系列知识点组织聚焦于某个真实项目或课题中,创设真实的问题解决情境,带领学生通过研究并应对一个真实的、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复杂问题,从而掌握重点知识和技能、培养能力。
例如,“无机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的教学,如果直接逐个讲解硫的单质、氧化物、含氧酸的性质和用途,课程的挑战度几乎无从谈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自然很难建立起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通过开展项目化教学,则可以将硫的单质、氧化物、含氧酸的系列性质融入硫酸工业生产的真实情境中,以硫酸工业的发展史为主线,以硫酸的生产、运输的实际问题解决为驱动,从生产、运输、对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入手设置“微项目”,带领学生在分组对微项目展开探究的过程中,经历讨论与观点的碰撞、合作中的冲突与对话、创造性的思考,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实现知识、方法和态度的达成。学生在整个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并非是简单的知识接受者,也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作为“亲历者”和“参与者”,经历对旧方法原理的批判和改进,推陈出新引出新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这样学生收获的不仅是化学知识本身,同时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并且在感悟科技进步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发挥课程的立德树人价值,实现深度学习。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和具体学情,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无论怎样,“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在教学中要坚持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