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传宝∣关于劳动教育的问与答
日期:2022-10-03  发布人:评估工作专题网  浏览量:57

来源: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联盟

2022年7月2日上午,檀传宝教授给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主办的全国教育学原理本科生夏令营(2022)营员授课,讲题为“人的全面发展与劳动教育”。课后部分营员通过助教给檀传宝教授提交了问题,檀教授做了如下回复。 

魏同学 长江大学

1.檀老师您好!我想问问您,如今“普职分流”的提出,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在劳动教育上的侧重点是否相同呢?我是否可以理解成,职业学校注重“劳动”的程度更大于注重“教育”,而普通学校在注重“教育”的程度上更注重“劳动”呢? 

2.第二个问题是我在本科科研过程中也一直困惑的问题,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与实证研究之间的平衡点。想问问您,您觉得我们在本科起步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更注重理论研究还是更注重实证研究呢?

檀传宝:

职业学校注重“劳动”的程度更大于注重“教育”,而普通学校在注重“教育”的程度上更注重“劳动”,的确可能有这个问题。若可能,你可以做进一步调研,对假设予以验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的劳动教育一方面有共性,但另一方面也肯定应该有不同的侧重,有教育的针对性。你的思考方向肯定是对的。

我一直认为,理论研究的基本功夫是三点:阅读、思考、写作。从厚积薄发的立场看,阅读最为重要。好的实证研究也要有理论基础,否则实证研究就会有深度上的局限性。本科阶段,你们可以有不同的尝试,而后再慢慢决定自己的奋斗方向——研究方法、范式只是这一前提下的具体问题。方向定了,研究方法的选择就不会再困难。

赖同学 华南师范大学

老师您好,我最近在跟师兄做一项义务教育新课标的研究,我们在里面把劳动学科定义为跨学科实践的载体,不知道这样是否合理,希望能和老师交流。

檀传宝:

劳动教育是一种综合的、“中介”的教育形态。你们说是“跨学科”也对。我所说的综合、中介的教育形态,一方面是说劳动过程中有德智体美育才是一种“教育”—— “劳动教育”,另外一方面也是说,我们几乎所有的课程、活动都可以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  

李同学 北京体育大学

我认为传统的工匠工作是自由的,但是进入工业革命大机器生产,工人开始被机器控制,他们的工作是事先被资本、技术所限制的,虽然社会有了一定的进步,但这对于工人是一种劳动上的倒退。我们现在正在进入的人工智能时代,人们十分担心被数据、算法和机器所控制,这也就更加需要人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现在的劳动教育,是不是更应该摆脱流水线一样有固定流程的被动、简单的劳作,应该让学生们参与更有创造性的劳动?

檀传宝:

你的担心不无道理。如果真实劳动世界里的劳动异化的克服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那么劳动教育在教育设计上努力让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感受劳动过程中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是完全可能的。建构主义的教育哲学、教学论中强调的发现学习,今天上课时我特别提到的劳动教育过程中美感的存在与生成的可能性等等,都有助于这一教育设计的实现。

王同学 上海师范大学

檀老师您好!您在讲座中提到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劳动中要有教育的目标,要建立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的联系,把德智体美教育目标融入劳动教育,我深以为然。而这也让我联想到了北欧国家芬兰的“现象式教学”,或称“跨学科学习模块”,他们打破学科界限,主张全科教学,将德智体美融入于劳动教育,“五育”并举,培养学生贯穿于不同学科和领域所需要具备的横贯能力。并且在我国国内,也陆续提出了“融合教学”“综合教学”等教学理念,力图促进学科和学习领域之间的交叉融合,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您认为这种做法是否是促进劳动教育的有效措施呢?当然,由于两国国情不同,教学现状等综合条件的差异,我们应该根据国情适当学习。您认为对于芬兰的“现象式教学”,我们可以借鉴到什么程度呢?

檀传宝:

融合学习(或综合学习)、芬兰的“现象式教学”都是很好的教育理念,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今天曲阜师范大学的吴同学在发言中也提到:我国自己比较好的劳动教育实践中也有类似的探索。若教育理念正确,国情、校情、学情等都是实践中要考虑的技术性问题。  

陈同学 南京师范大学

檀老师您好,我来自南京师范大学,今天听了老师的讲座深受启发。我在本科期间也做过劳动教育的项目,参加了第十七届挑战杯,当时在项目期间就查阅过老师的很多文献,今天在线上突然感觉“书上的学者”和自己这么近,这是我非常激动的一点。

在老师讲座的基础上,我还觉得可以从课程和评价的角度,真正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一是劳动教育和其他教育不同,有其独特的地位,也即老师所说的“中介地位”。我们在开发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时候,特别能感受到老师所说的“中介”,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活动,提升劳动素养,埋下劳动的种子,其实也就是把其他各育变成真实生活中的实践过程;二是劳动教育开展它还需要评价,更需要真实可见的评价,不仅是对他们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的评价,更是对他们劳动实践过程、劳动创造性成果的评价。

以上是我一些浅薄的思考,请老师批评指正。

檀传宝:

教育评价对于劳动教育和所有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中国是一个功利主义的社会,教育文化上也常常特别希望用“硬”指标去倒推或“指挥”教育实践。我的想法是:一方面要重视劳动教育评价指标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将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放到教育文化改造的前提之下。因为如果没有有利于劳动教育的学校、家庭、社会文化,劳动教育的技术性努力的成效都会大打折扣。

陈同学 沈阳师范大学

老师您好,我学的是学前教育,针对三到六岁的儿童,我有一些我自己的想法,想和您一起探讨一下。

第一,在我大二的时候,去幼儿园实习,有一次幼儿因为“劳动”受伤了,导致家长对于劳动方面就特别的抵触。然后幼儿园为了维护家长这些人群,他会把这些所谓的劳动活动,去刻意的给他不去实施。

第二,蒙台梭利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幼儿在玩儿中学,然后以他们最自由的状态去学习一些东西,更大胆的让孩子们去尝试做这些事情。如果家长可以大胆的让孩子去尝试,那么我认为孩子是不会让你失望的。

第三,我认为不仅是三到六岁幼儿,包括初中生、高中生,包括我们大学生,其实现在都处于一个在学习、获取知识的一个状态,很少有人去真正的实践它。我希望大家更多注重的是去实践而不是更多的去研究。

檀传宝:

劳动教育的确很重要,劳动教育在设计上也应该注意保障儿童参与劳动实践的安全。在学前阶段你可以叫劳动教育,也可以叫做“活动”“工作”甚至是“游戏”等等。教育者心里有劳动教育的自觉,不必非得贴上“劳动教育”的标签——就像德育一样,我们不必每一次都把德育两字写到教育过程的额头上。

在中小学阶段,基础教育的性质决定着儿童最重要的任务是文化课的学习——全世界皆然。重要的是,如何让文化课与劳动教育建立课内和课外的有机联系。劳动教育作为一种“学以致用”,既向学习者揭示学习的目的,也反过来增强学习的乐趣与学习动机。

董同学 曲阜师范大学

老师您好,我想请教檀老师两个问题:

1.目前有很多学校和教育者没能很好的进行劳动教育,所以出现了中小学、大学生都被要求去种地、扫地的机械劳动教育,在劳动内容设计上就存在很大问题。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不是没有真正的把劳动教育当作教育的一类也有关系,如果真的把劳动教育当作一种教育来实施,应该在进行劳动教育设计时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如人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连续性、不平衡性等,所以针对不同年龄和学段的劳动教育应该有针对性、系统性和衔接性。

2.老师一开始就提到了“用旧理论解决新问题”,除了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说,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有关教育起源说也可以帮助劳动教育的落实,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可见教育一开始就对劳动有依赖性。随着科技发展,生产方式变化发展,劳动也在不断升级,起源于生产劳动的教育也在适应性的变化,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

檀传宝:

针对不同年龄和学段的劳动教育应该有针对性、系统性和衔接性的想法完全正确。国家教育政策也是这样强调的,但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更多、更细致的研究。

教育与包括生产劳动在内的劳动实践的联系对于教育来说都很重要。如你注意到的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前面所说的学以致用对文化课学习动机的增强等等都能说明这一点。今天教育与劳动的结合,也的确需要考虑劳动、教育以及两者结合形式的时代变迁,需要更专门的、深入的研究。

秦同学 四川师范大学

我有一些问题想和檀老师交流,共有两点:

1.刚刚也有同学认为马克思所提到的劳动教育,更多是从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入手,但后来他从中看到了未来教育的萌芽,谈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此时就是针对教育领域的学生了,更多就是人本身的全面发展,不再仅仅着眼于提高社会生产。所以我觉得确实就如老师提到的,马克思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是有很深远的借鉴意义的。

2.老师提到最为合理的表述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与劳动实践相结合”,要在劳动教育中体现德智体美的一些精神和内容,不能割裂开。我有一个思考,因为要与其它四育相结合,会不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没有太多体现出劳动教育的特色和意义的现象,就是对于开展劳动教育方面,如何既以劳动教育为主,又结合其它四育呢? 

最后想表达一点,就是我们专业学习德育原理的时候,老师就选择以檀老师的书为例进行的教学。当时就觉得老师的思想非常凝炼和深刻,今天能听到老师的讲座,特别是学习到老师关于劳动教育的一些思考和解读,是非常荣幸和开心的!

檀传宝:

“因为要与其它四育相结合,会不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没有太多体现出劳动教育的特色和意义的现象,就是对于开展劳动教育方面,如何既以劳动教育为主,又结合其它四育呢?”这样的思考非常有意义。这表明你认真且听进去了。我的想法是:一是没有脱离德、智、体、美育的劳动教育,这一点课堂上已经给大家解释过。硬做人为的切分,在对劳动教育概念理解上就是错误的。另外一点,就是劳动教育从“抓手”上看,除了间接、隐性的劳动教育形态,也的确需要某些专门的劳动教育的主题活动与“课程”等等。这样也可以使得分学科的学习有一个跨越学科、综合学习的机会。问题在于:直接和间接、专门和非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的比例如何、以何为主。

崔同学 中央民族大学

檀老师在讲座中提出了从“生产劳动”到“劳动实践”的劳动概念的转变。“劳动实践”包括老师提到的“快递员”、“富士康工人”到“设计手机的人”的工作。

我是管理学背景的,我发现管理可能是“生产设计”和“与各种人打交道”。这个和马克思的语境中的“劳动”可能不太一样,反而更像是去剥削劳动者剩余价值的资本家。

我想问的是,上述的管理学中的管理工作这样的“劳动实践”也属于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吗?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方面的“劳动实践”呢?

檀传宝:

经济学、管理学所说的“管理”概念比较复杂,比如资本家也可能“管理”,而生产车间里面也有具体的生产“管理”。后一种“管理”与你说的“生产设计”等等,其实是完整生产过程的一部分。绝大部分白领、蓝领其实都是被雇佣、被剥削的“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为解放“臭老九”所说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以部分”,其实是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

若上面这个问题得以解决,你所说的“生产设计”当然也是我们应当尊重的“劳动实践”的一部分。

施同学 江南大学

针对老师的分享我主要有两点想法,请老师针对我个人的拙见批评指正:

1.听了檀老师的讲座,我觉得劳动教育所说的“劳动”不仅是体力上的劳动,更强调思想的研究,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让每个孩子成为思想王国的劳动者。按这样的想法,那上课就是一种思想的劳动,而真正的教育减负就是通过思想的劳动,来提升思维品质以达到减负的目的。

2.檀老师似乎觉得劳动教育不是为了让学生去真正的干农活,而是通过看农活然后来思考如何改善。但我觉得体力的劳动是必需的,但需要分阶段。因为我国一直受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影响,认为体力劳动是低下的,职业教育的不受重视也体现了这一点。而要改变这样的思想,就是要让学生亲自去干活,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劳动给生活带来的改变,从而形成劳动光荣的意识。

以上就是我的两点看法,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檀传宝:

劳动包括体力劳动、脑力劳动。我也同意应当让学生体验一定的体力劳动,并对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错误价值观。平等对待,尤其是尊重普通劳动者,应当是当前开展劳动教育最重要的教育目的之一。

我所反对的,其实只是将劳动教育窄化为体力劳动锻炼的简单思维方式。就是说:劳动教育包括“动动手、流流汗”,但是绝不等于“动动手、流流汗”。单纯的体力消耗不可能是劳动教育。而当代社会脑力劳动的重要性,更是一点也不比体力劳动更低——没有“动动手、流流汗”的劳动教育因此也非常非常重要。劳动教育,至少不应该破坏儿童对于劳动概念的完整理解。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