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体美劳培养体系下的教材体系建设
日期:2024-09-16  发布人:评估工作专题网  浏览量:5

来源:《教育研究》2019年第2期   马云鹏 李哨兵

作者简介:马云鹏,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哨兵,中国基础教育质量

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分中心博士生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和全程实践。人才培养体系涵盖了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多个要素和环节。教材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教材体系建设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材体系建设的价值意蕴

人才培养目标规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内涵,是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才培养目标蕴含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新要求,是道德理想、科学知识与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道德理想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信念灵魂,决定人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和深度;科学知识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石;实践创新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升华与价值呈现形式,是激发人才思维活力之路径。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教材体系是落实教育方针、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有机系统,在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

推进教材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抓手

构建教材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的重要工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推进教材体系建设有助于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其实质是达成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因此,构建教材体系必然要求将理想信念、爱国情操、道德品质、知识见识、审美情趣、劳动精神等系统地融入教材,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推进教材体系建设也是助力课程实施的重要举措。教材是课程实施的第一层面,是沟通课程与教学的重要桥梁。教材是教师教、学生学的重要工具,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资源和依据,推进教材体系建设对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的变革、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具有重要作用。

推进教材体系建设是补齐教材“短板”的现实诉求

当前,我国教材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奠定了基础。但现有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等还相对滞后,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力相对薄弱。在课程教材层面集中表现为,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其实质是教材体系建设薄弱的表现,这是人才培养体系的“短板”之一。

当前,教材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第一,学科教材纵向衔接不足,横向配合不够。有些学科无论是教材目标,还是教材内容,都有纵向衔接的断点。同时,德智体美劳各育教材横向配合难的问题突出,各育教材自成系统、壁垒森严、互不通融,导致人才综合素质培养难以落地。例如,智育类教材启智育才作用凸显,而育德育人的功能明显不足。第二,高校与中小学教材衔接不顺、贯通不畅。教材建设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导致高校与中小学课程教材的有效衔接尤为困难。中小学课程教材在某种程度上还不能为高校专业学习提供充足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准备,也不能很好地为职业院校专业技能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支撑。第三,跨教育类型的教材建设协调不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三大教育类型教材体系相互协调不够,导致协同育人作用难以发挥。例如,中等教育改革提出职普融合要求,但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的课程教材体系的割裂,导致培养学生创新性、综合性素质目标难以落实。针对教材体系建设的短板,建设大中小学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是当前课程改革亟待推进的关键点。

二、教材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新型教材体系形成,应明确教材建设的新方向,协同推进教材的立体化、制度化建设。

明确教材体系建设的根本方向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材体系建设必须把坚持国家价值放在首位。当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是要解决好人才培养的方向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根本思想,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教材体系建设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只有紧紧抓住这一灵魂性工作,才能在教材体系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体现国家的价值认同,才能体现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发展。从而巩固教材体系建设的全局性、思想性基础,不断提高教材的吸引力、感染力,为学校供给高质量的教材。

聚焦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建设

教材体系肩负着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重任,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特征。在教材体系建设中,要坚持以全学段、全学科、全类型,即“三全育人”为内核,全力打造纵向衔接、横向配合、类型交叉的现代化教材体系。在学段上,要纵向联动,体现大中小学一体化的顺序性逻辑;在学科上,要横向互通,体现学科体系的整合性结构;在类型上,要交互并行,体现上接高等教育,下至基础教育,外延职业教育的多类型融通形态。总之,教材体系建设要聚焦于教材体系的立体化建设和一体化贯通,体现国家核心价值和国家话语,呈现教材体系建设的阶段性、普适性要求与共同价值的追求。

强化教材体系建设的制度保障

推进教材制度建设是教材体系建设的根本保障。制度是管理的根基,只有完善教材制度,才能保证教材管理的规范化运作,从而建立健全规范的教材体系。教材管理制度涉及编写、审定、出版、选用、引进等一系列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其具体规定,完善各环节的规章制度可以确保教材管理的公平公正,从而促进教材质量的稳步提升。长期以来,我国教材管理制度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健全,缺少整体规划,管理措施不到位的短板,制约了教材体系效能的发挥。这就需要教材建设不仅要明确编写与审定主体的权力边界,也要推进教材选用与使用的透明性和有序性。因此,教材体系的制度化既要以规范化、有组织的管理环节铸就教材建设的优质化,又要实现教材机制规范有序、各司其职,做到国家有法制统领、地方有政策扶持、学校有制度规划,从而实现教材制度体系的层级化、一体化,发挥制度体系在教材建设中的保障作用,为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性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制度支撑。

三、教材体系建设的创新路径

统筹谋划,强化教材体系建设的有序性

统筹谋划是推进教材体系建设的重要措施。统筹谋划旨在顶层设计,规划教材建设的蓝图。统筹谋划教材建设,要着眼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明确教材建设的基本原则。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全面推进教材建设理念、机制与方法的创新,形成教材体系建设的合力;要坚持整体规划,系统推进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教材的有机衔接,从而建立纵向衔接、横向配合的现代化教材体系。第二,明确教材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当前,教材建设的重点任务是侧重于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教材编写与管理,体现国家对教材的掌控权。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统编统审统用,保障了国家事权在教材层面得到有效落实。第三,明确统筹推进教材建设的重要措施。厘定各级各类教材建设主体的角色和地位,协调好各级各类教材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中央、地方、学校之间的关系,形成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教材管理系统,为教材体系建设提供保障。

完善管理,保障教材体系建设的规范性

建立健全教材管理制度,是推进教材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

第一,系统研制教材管理办法,包括各级各类教材管理的规章制度体系和教材编写、审定、出版和选用等环节具体的规章制度,保证教材建设有章可循。第二,推动地方和学校完善教材管理配套措施。建立健全地方和学校教材管理的具体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地方和学校教材建设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地方政府和学校教材管理部门要依据本地区或本校教材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本地或本校特色的具体管理办法,如“学校教材循环使用管理办法”等。同时,要制定地方或学校教材管理人员的行为守则,对内部各职能部门以及从业人员的业务活动进行依法管理,监督和检查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加大教材政策的宣传力度。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组织各种宣传活动,积极开展教材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地方政府和各类学校依法进行教材建设与管理的法律意识。第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平台主要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以保证国家、地方、学校、出版社等机构间的协作关系,实现教材管理人员、编写人员、审定人员、教师、家长、学生的信息交换与共享。

发展队伍,提升教材体系建设的内涵性

教材编审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决定了教材体系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效率,教材体系建设要把全面加强教材编审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工程。

第一,加强对教材编审人员的培训。加强人员培训是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固本强基之策。可依托高水平学科专业所在机构和学科专家,从政治立场、专业基础、教材素养等方面对教材编审人员进行培训,使其保有正确的教材观和深厚的专业基础。第二,建立完善各级各类教材编写、审定专家库。教材编审专家库是为教材编审出谋划策的智库,具有联系广泛、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特点。专家库的建立可以充分发挥教材编审团队的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教材编审质量和工作效率,为教材体系建设提供智力保障。专家库的建立应满足三个原则。一是满足教材编审分离要求。教材的编写人员和审定人员应有明确的划分,同一个人不可兼任编写人员和审定人员。二是形成结构合理的专家团队。教材编审队伍应由学科专家、课程专家、教研人员、优秀一线教师及教材管理人员等构成,人员结构合理、富有研究力量。三是明确教材编审专家的资格要求。教材不同于一般的图书,它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工具。因此,对教材的编审人员应提出更高的资格要求。教材编审人员需要有较高的政治站位和坚定的理念信仰,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熟悉教材建设规律,等等。

加强研究,丰富教材体系建设的学理性

教材研究是推动教材体系创新的重要路径。深入开展教材研究,对探寻教材体系建设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开展教材研究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建立三级教材研究组织体系。充分依托国家教材管理机构及学术研究平台、课程教材研究所,建立国家、地方、高校三级教材研究组织体系。第二,关注教材体系建设的关键领域和重大问题。教材体系建设事关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应针对教材体系建设的本土问题加以学习研究。例如,教材建设全局和教材建设延伸的研究,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研究,中外教材比较研究等。第三,遵行“尊重历史、立足国际、理论先导、坚持实践”的研究路线。教材研究应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以史学的视角考察教材建设的发展过程与轨迹,探寻发展规律,从而寻求教材体系建设的研究方向。同时,教材研究应具有国际视野,要了解国际上对教材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以国际视角审视我国教材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在理论层面,教材研究应扎根理论,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分析教材研究的理论支撑和基础视域。在实践层面,教材研究应关注实践探索,努力做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再以实践创新理论。第四,实现教材研究方法的创新与突破。要开展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教材研究,如运用模型分析法构建教材难度模型,以大数据为支撑构建教材数据库等,推动教材研究范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不断创新教材研究方式方法。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中小学教材的一体化建设和管理研究”项目编号:16JZD042的研究成果。]

收藏本页